我有一个朋友,她有一个特别爱哭的女儿
不舒服了,会哭
妈妈不在家,会哭
还没说几句话,也会哭
总之,爱哭的孩子隔三差五都要掉几次眼泪
那雨滴般的泪点呀,也就跟不要钱似的,随便哗啦啦地往下掉
有一个爱哭的孩子也是一种烦恼
因为你还没做什么、甚至还没说什么,孩子就一腔委屈劲儿,好像父母是多么的凶神恶煞、多么地亏待了孩子……
01别烦“爱哭”,方向不对只会走弯路
“真烦,孩子动不动就要哭”
别烦,因为你越烦、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容易走弯路
二胎宝妈倩倩就是这样,生了两个孩子的她也算是身经百战了
倩倩家的老大,小时候脾气又犟、还特别爱哭
平时呢,一遇上不开心的事情不是乱摔东西,就是气势汹汹地在一旁嚎嚎大哭
那有多大劲儿就使多大劲儿的哭声震聋,可不就是告诉街坊邻居:“家长打娃了”
有一次,孩子哭完后,倩倩出门扔垃圾就遇到隔壁王奶奶劝说“教育孩子不能那样,打坏了,你还不是要上医院给孩子治疗”
那一刻,倩倩尴尬极了、也委屈极了
也不知道是顾及街坊邻居的感受,还是碍于经常被“误解”,倩倩不再嫌烦,而是学会成为一个佛系妈妈
比如,老大犯毛病又开始扔东西、瞎哭闹时,她不再批评责备、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规劝
在倩倩看来,她觉得孩子发脾气时什么都听不进去,你越说,他反而嚎得越起劲
于是,当孩子再次故伎重演、或者爱哭爱闹时,倩倩扭头就走,等到孩子情绪好转些再进行沟通
也因为这样,大儿子后来就没有那么爱哭瞎闹,妈妈让憋住就不哭,让听话就不故意找事
一直以来,倩倩还以为她的教育是成功的
直到某一次,看到大儿子的日记才恍然大悟、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
日记上写着:
“妈妈动不动就扭头不管我,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”
“看到她离开不管我了,好害怕,晚上还做噩梦,被扔到大街上找不到回家的路”
“看来,妈妈一点也不爱我,既然不喜欢我,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”
“我一定要好好学习,将来考个离家远的大学,以后再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冷脸相对了”
看来,和孩子相处方向一定要对
让孩子带着“误解”、和“意见”成长的冷处理,最后只会让孩子在缺爱中形成“假懂事”,甚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疏远
02认识“爱哭”,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
你知道孩子为什么爱哭吗?
如果你对“爱哭”没有正确的认知,也很难真正地了解孩子
来说说我自己的养育经历吧
爱哭、也很犟的女儿,一路走来可没少给我找烦恼
而关于这些容易引起“不好”情绪的坏脾气,奶奶就一直暗示说:
“爱哭是惯出来的”
“爸爸脾气也不犟,该不是遗传了妈妈吧”
我承认,爱孩子这件事多少有些突破底线的满足和放纵,可孩子脾气犟真的是遗传了xx吗
带着不甘,我一直尝试去了解孩子
直到一次克制再克制的沟通,我似乎发现了问题所在
那一次,女儿作业书写得不够规范
我建议她擦了重写,女儿不理,她先是把作业扔地上踩几脚,接着不花钱的眼泪又开始止不住了
随口唠叨几句后,换做以前肯定是少不了一番鸡飞狗跳,可那次忍住情绪问了三个问题:
1、我是把你揍一顿,还是骂你、处罚你了呢?女儿摇摇头
2、那你为什么要哭,还哭的那么委屈呢?女儿又摇摇头
3、妈妈想跟你做朋友,如果你什么都不说,我又怎么了解你呢?那现在可以告诉我,你为什么要哭吗?女儿犹豫一会后告诉我:我也不知道
那一刻,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
其实,孩子“爱哭”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哭是一个人的内心需求,更是情绪的宣泄
而情绪这东西呢,又是那么地说不清道不明,你跟孩子讨论“为什么哭”、“为什么犟”,这佷明显是偏离话题,孩子说不清楚、反而还会越来越迷茫委屈
所以,跟孩子沟通,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一定要注意言语的简洁易懂
不要跟他们说听不懂的话,也尽量减少偏离主题
比如,孩子莫名其妙地说哭就哭,那就从认识“爱哭”去了解孩子吧
试着问问孩子:“哭得那么伤心,是觉得受了委屈是吗”
从认识爱哭、了解孩子的视角去打开话题,当孩子愿意开口和你聊天,那接下来的相处就不会那么复杂了
03别凶“爱哭”,因为孩子吃软不吃硬
孩子爱哭是很正常的情绪宣泄
别凶,因为孩子从来都是吃软不吃硬
遇上爱哭爱闹的孩子,也尽量别和孩子比谁的嗓门大、谁的权利高
同事李姐最近就陷入了这个误区
有一次,李姐带着她儿子到商场购物
孩子一进入商场哪里都不去,非要赖在玩具区买自己想要的玩具
给孩子买他们喜欢的玩具,这并不是什么大事
可在很多家长看来,有些玩具不仅没有购买的必要,还是纯属乱花钱的浪费行为
李姐当时就是这种心理
因为她儿子挑选的玩具家里都有同款,还是属于七、八成新的那种闲置品
为了避免从小养成铺张浪费习惯,对于儿子再买玩具的请求当然是拒绝了
接下来,为了得到心仪的玩具,小朋友的心思也就是那么几下,除了哭闹之外还不忘躺在地上制造一些围观气氛
面对这种底线威胁,李姐没有妥协
她很冷静地说“家里有一模一样的玩具,今天是不会给你买这个玩具的,想都别想,如果你喜欢躺在这里就躺着吧”
说罢,李姐做出扭头就走的架势,躺在地上的儿子也很快爬起来追上妈妈
可这种“野蛮”教育也有后遗症
那一次过后,李姐儿子虽然比以往听话安静多了,但也显得格外敏感,特别是看到妈妈离开就受惊地哭闹不安
这种胆小、急切和害怕,其实就是来自心灵上的安全感缺乏
商场被冷处理的“说走就走”在前,“被抛弃”的担忧自然就是一种心病
所以,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,不能以吼治吼、更不能随便冷处理让孩子恐慌
正如,强势以对或许能够暂时压制孩子,可也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体系
让孩子在不安和敏感中成长,这也不是家长们的心之所愿
04包容“爱哭”,因为娃把你当安全感
孩子对你哭,说明他把你看作自己的安全感了
想想我们在悲伤遇到困难时,总会遇上那个让你完全放心的人,才肯放下倔强放声大哭
成年人如此,孩子也是一样
特别是儿童期、和青春期的孩子,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、和需要维护的颜面,有时候即便是遇到再委屈的事情也不哭
如果说小朋友时说哭就哭,那是情感、和物质上的需求性哭闹
那么,大朋友的哭就开始挑人了,他们可不是对谁就随便哭出声、展现软弱的一面
只有在相对于安全和依赖的环境下,才会放下防备,展现真实的自己
正如现在的我
每当遇到女儿有情绪上的难过时,我都会让她靠在我的肩膀上,然后引导说“没事,想哭就哭出来吧”
当一份糟糕的情绪得到释放后,再谈起事件的本身就没有那么糟糕了
因为孩子把你当成安全感,而家长又恰恰成为了孩子的安全感,大概也没有什么比这种双向奔赴的爱更有说服力了
所以,真正应对孩子爱哭的有效方案,就是包容“爱哭”
正所谓,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
家长看待孩子时,如果眼界狭窄自然就是苛责大于期盼、结果大于过程
想要避免走弯路、陷入误区,那就从真正接受孩子的缺点、包容他们的无理取闹开始吧
05接受“爱哭”,才能和孩子交心相处
有人说,爱孩子就是从完全接受开始,包括好的情绪、和不好的情绪
孩子爱哭爱闹也是这个道理
包容只是站在宽容的角度去体谅、去理解,可接受就不同了,那是一种完完全全以孩子为主的主观意识
可现实中这种意识就有些尴尬了,如果什么都以孩子的想法为主,那岂不是孙猴子转世,随时都能把一个家搅合得鸡犬不宁
其中,最担心的还是接受成为祸害孩子的溺爱
如何让“接受”、不等于“溺爱”?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
在我看来,接受孩子“爱哭”这是一份态度,也是你看待孩子的态度
比如,当一个爱哭爱闹的孩子站在你面前,又经过“别烦”、“认识”、“别凶”、和“包容”之后,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就是态度的转变
此时,你看待孩子的情绪和态度也没有那么糟糕
那在比较友好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呢,和孩子之间就是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了
所以,接受孩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的也是日积月累的亲密建立、关系维护
如此一总结,也可以看得出接受并不等于溺爱
所需要的是足够多的了解、认知、包容,还有彼此交心的信任和安全感建立
比如,孩子用哭闹作为威胁时别急着生气,也别比谁的声音高、谁的权利大
一句“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避风港湾,别急,有什么事情慢慢说,别怕,有什么委屈告诉我们”
这种完全站在关心孩子感觉的角度,给孩子带来的也将是放下防备的交心沟通
那么,关于孩子动不动就哭这件事情,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?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