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特别喜欢看到孩子们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:一个三岁的孩子跑向另一个小朋友,高兴地把一个玩具让给她。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玩具,几分钟前这两个孩子还为了这个玩具争得面红耳赤,那个三岁的孩子当时把玩具紧紧地护在胸前不肯放手。更重要的是,分享这个玩具没有任何家长的鼓励。
一瞬间,所有人都笑了。分享中包含着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,这是人格教育中重要的部分。
今日绘本推荐《苹果咕噜咕噜》,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。
主人公努努摘了一大袋苹果却又弄丢了苹果,但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回了苹果,最后跟朋友一起分享苹果。看到故事中的朋友们互相帮助、照顾,让孩子理解朋友之间分享的乐趣。
小熊努努非常喜欢吃苹果,他种了许多的苹果树,整个夏天,努努都特别认真地照顾它们。
到了秋天,树上结满了红红的苹果。
小熊努努摘了一个最大的苹果咔嚓咔嚓地吃起来。
“呀,真好吃,苹果最好吃了!”
努努一边唱着歌一边摘苹果。
往袋子里放了又放。
袋子越撑越大,
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袋子。
努努的力气很大,一下子把袋子背在了肩膀上。
努努背着苹果袋子,开心地走着……
扑通,努努摔倒了。
苹果袋子也哗啦一声掉了。
然后,苹果咕噜咕噜、咕噜噜……
“哎,本来想和朋友一起吃的,结果只剩这么一点儿了。”
努努叹了一口气。
“咚咚咚”,谁在敲门呢?
努努和大家一起走过去,发现他丢的大红苹果一个个都藏在白菜地里。
大家一起高兴地把苹果装进了袋子里。
虽然苹果袋子没有刚才的大,
但是一,二,三,四!
一共有四个袋子。
“这是我种的苹果,大家一起吃吧!”
“谢谢你,努努!”
“好好吃啊!”
“就是,就是!”
“真好吃!”
这天晚上,伴着苹果淡淡的清香,努努和朋友们甜甜地进入了梦乡。连月亮婆婆离开了窗户都不知道。
很奇妙吧?看到努努和他的朋友们的温馨故事,真希望这样的情景在孩子们之间也经常看到。
3~6岁的孩子通常自己感觉足够独立了,像个小大人,他们变得不再那么喜欢争辩,更为友善,更喜欢合作。这个年龄孩子准备好了去学习分享和给予,并且享受这份情感。同时这时期的孩子也在尽其所能地模仿父母的行为。如果你能维护孩子的权利,让他一直玩到尽兴为止,那么你就能跟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,让孩子知道他能够依靠你来维护他的权利,再通过教他跟别的小朋友说“等我玩好了就把玩具给你”,你就能看到充满欢乐的一幕—孩子慷慨之心会彰显无余。
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,那种最深刻、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。而不是“为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分享”。这会打断孩子的游戏,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,甚至传授错误的慷慨概念。
让孩子学会分享,而不是教会孩子分享。
让孩子在分享时能够感受到:
☆与别人分享,让我感觉良好。
☆每个人控制玩具的规则是公平的,我能理解。
☆我有一些基本的权利。我能维护自己的权利,而且大人们也会支持我。
☆我可以等。我知道会轮到我的,我能克制我的冲动。
☆我相信轮到我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把玩具给我。他们关心我。
☆大人们觉得我正在做的事情很重要。我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。我信任我的父母。
真正的慷慨是一种习惯。让孩子明白慷慨分享会带来好处,加强孩子们大脑里的“奖赏回路”。
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明白分享的意义,愿我们的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信任的爸妈!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